Navigation – Plan du site

AccueilRubriquesEspace, Société, Territoire2021经济开发区与中国城市增长

2021
880

经济开发区与中国城市增长

Elfie Swerts, Denise Pumain et Liubing Xie
Traduction de Liubing Xie
Cet article est une traduction de :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and Urban Growth in China

Résumé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遵循了独特的发展轨迹,例如过去四十年有规划的经济发展进程。创建经济开发区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政策工具之一。在此文中我们在拆分的地理尺度(区和城市群)上检验经济开发区与城市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原始数据库在城区的层级搜集了有关经济开发区的特征和位置,我们通过GIS将其与ChinaCities数据库耦合。我们探讨了经济开发区选址在多大程度上与中国城市系统已有的等级和空间格局有关,以及经济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我们得出如下结论,选址主要根据国家政策进行,而这种政策“创新”在中国城市体系中按等级扩散。然而,衡量该政策对城市增长的影响我们只能得出如下假设,即其他地方政策也可能广泛影响了城市增长的空间分布。

Haut de page

Notes de la rédaction

本文翻译自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and Urban Growth in China

Texte intégral

简介

1中国近几十年来的城市化进程以其结合有规划的城市化与有规划的经济发展而著名,经济开发区(EDZ)的蓬勃发展正是其具体体现(Wu and Ma,2006; Chan,2010; Wu,2016; Swerts 2013; Swerts,Liao 2018)。尽管这在世界范围内并非特例,但这样有规划的发展过程以其规模(2018年时的记录是总共超过3000个)和其有效性而令人瞩目,因为从1978年至2018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已从40%增长至60%以上。我们在本文中回顾伴随快速的城市化而进行的政策调整。这些规划政策有两个主要目标:在地方层面,既定目标是经济开发区的影响辐射邻近地区(Chen,1995; Chen和Jameson,2012; Pak,Park,1997; Ge,1999;);在全国范围内,由经济开发区承载的发展政策是促使经济发展逐渐从东部向西部各省以及从大型城市向中型城市扩散。

2许多研究都讨论了此类政策在发展中国家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这些政策尽管在发展中国家备受推崇而得到应用,但并不总能达到预期(Castells Hall,1994; Rodrigues-Pose,2014)。早在1970年代,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就建议以建立自由贸易区或经济特区的方式帮助欠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生产,同时开放外国投资。专用的基础设施,行政支持和特殊税收制度增强了这些国家的主要比较优势即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从而形成新的国际分工(Aydalot,1976)。尽管投资并不总是成功,但正如许多报告提及的案例(Akinci and Crittle,2008)以及在中国的案例(Zeng,2010,2011),整体的经济评估是正面的。 Wang(2012)利用中国的城市数据集比较了在前几轮中创建经济开发区的城市与后来创建经济开发区的城市,得出的结论是经济开发区不仅通过企业搬迁来增加外国直接投资,而且不会排挤国内投资。通过对目标城市的大量投资,经济开发区为工人带来的工资增长超过当地生活成本的增长,而其影响在不同城市有所不同:经济开发区创建较晚的地区收益较小,而拥有多个经济特区的城市受益大于仅拥有一个经济特区的城市。Zeng(2011)为世界银行编辑了260页的报告“构建中国增长和竞争力的引擎”。它评估了经济开发区和产业集群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引导作用。Zeng以不同的开发区为案例研究,认为经济开发区的成功取决于各种因素,包括高层领导坚定的支持,渐进的推进方式,政府的适当参与,外国直接投资和海外侨民的参与,以及技术创新和改进。

31990年代初期,国际组织推进了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到可持续发展的转变(UNCTAD,2015):“发展策略应通过在与商业成功相关的所有问题上表现突出来促进竞争力,这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各种方面的问题,而不是将特定区域赋予独立于有关劳工条例或环境保护的国家法律的特权”。然而,十五年后,该报告发现出口加工区政策的这种转变失败了:该报告确定了世界上大约4000个出口加工区,并对其中的100个提供了详细的分析,其中包括10个中国开发区,报告遗憾地总结到,“大多数出口加工区并未促进环境和社会的发展”,但报告承认在中国,那些位于“低碳城市”的经开区提供有益的环境服务,包括开发替代能源,增强废物管理系统,中水回用和其他与循环经济相关的回收系统”。中国的“生态工业园区”概念可能代表了此种进步,甚至还包括了由ISO 14001标准规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的国际认证(Shi,H. et al,2012)。然而,对出口加工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效率进行详细的当地调查更为重要,从而建议对这些区域的管理进行必要的改进。另外这些区域在促进城市增长方面的成功还产生了“土地资源分配,环境恶化和土地利用,和社会保障和福利的提供等问题”(Wong and Tang,2005,page 314)。考察地方行为者的行为,这些行为者的政治进步已与其所在地区,直辖市或省的经济表现紧密相关,他们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国家向上市公司提供土地,或者开发商购买集体所有农村土地,或通过从农村土地向城市土地的资质的转变 “将农村集体土地变为国有土地”(Wu,2009)。在此过程中,城市发展与经济开发区的联系不再那么严格,也可能更多地依赖于房产投资或房地产投机活动(Aveline-Dubach,2016)。在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下,从1996年到2000年中国的城市建筑面积几乎翻了一番(Ye and Wu 2014)。

4这个过程很复杂,因为它涉及国家激励措施,地方计划,金融投资,房地产和建筑物,就业和人口增长之间的许多因果关系。在没有厘清因果关系链的情况下,本文的有限目标是衡量经济开发区的投资与城市人口增长之间的统计相关程度。本文的独创性是通过合并两个作者收集的两个新数据库观察在两个地理级别(城区和城市群)上的此种关系。这使得我们能够覆盖1983年至2013年期间的全国的情况,而大多数研究是基于更少的观测值和更短的时间段进行的。

5首先,我们将回顾政策所制定的蓝图及其演变(第1节:经济开发区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政策工具)。在第二步中,我们说明了收集与合并原始数据的过程(第2节:收集和合并两个数据库)。在第三步中,我们描述了经济开发区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第3节:经济开发区是否向西部地区和在城市等级方面自上而下扩散?)。最后,我们衡量了该政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向西部省份以及从大城市向中型城市扩散的策略(第3节:在两个层级上对经济开发区与城市增长之间关系的分析)。

经济开发区作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政策工具

6中国的经济开发区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政策的演变。它们名称各异,并根据其创建的时期和所在地被赋予了不同的目标,创建开发区的决策可能来自中国不同层级的政府。在1990年代,经开区的发展加速,到2003年底,地方“开发区”或“工业开发区”的数量达到了3837个。其中,只有6%(232个)由中央政府批准,而26.6%(1019)经省政府批准。尽管较大的开发区由中央或省级政府批准,但大多数开发区仅由市政府管理。到2006年底,工业开发区的数量已增加到6015个(Xie,2018, page 4)。

经济开发区政策的演变

7与中国的许多国家政策一样,建立经济开发区是一项循序渐进的政策:先在一些地方进行试验,如果成功再将其推广。 1970年代末,中国政府赋予某些城市特殊地位,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旨在向世界开放一个长期封闭的经济体系。对外国公司和投资开放的第一批经济区享有相对于其他地区的某些特权,例如降低了税率以及拥有硬件和基础设施方面的优势。政策目标是对所在区域产生辐射效应(Chen et al,1995; Howell and Yusuf,1996; Pak,1997; Ge,1999; Minxin and Pei,2009)。因此,在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中国建立了最初的四个经济特区(广东的深圳,珠海和汕头,福建的厦门)(Liang,1999)。到1993年,这五个经济特区已建立了9300家外商投资企业,引进了外国直接投资390万美元。

81986年,中国政府宣布了“高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并于1988年宣布了“高科技产业发展计划”。这两项计划促进了新型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例如,在1988年中国建立了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上海漕河泾高科技产业开发区。随后于1990年整个海南省和上海浦东地区建成了工业开发区(Broadman and Sun,1997; Yeung et al., 2009)。为完善这一体系,1984年建成了14个 “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这些沿海开放城市建成的“经济技术开发区”(ETDZ)侧重于中国工业结构的现代化(Pak,1997)。与此同时,自1985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福建的厦门-漳州-泉州三角洲,山东和辽东半岛,河北和广西相继建成“开放经济区”,从而形成了一个向全球化经济开放的沿海区域(Bell and N'Guiamba,1993; Perkins,1994; Pak,1997;Démurger et al.,2002)。第一批政策显然与中国逐渐成长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地位紧密相关。所选区域均靠近海上港口的出口基础设施。它们也靠近主要的城市地区和中国经济较发达的地区。

9在1978年至1991年的住房制度和土地使用管制改革之时,土地迅速商品化,房地产行业逐渐成熟起来。伴随着1992年和1993年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发展经济开发区的 "热潮 "席卷了整个中国,涌现出了300多个省级和国家级的经济合作区 (Gu and Zhao, 1998)。最后,自1992年以来,14个边境经济合作区,将国内的边境城镇组合在一起,完成了中国政府的经济开放的机制。他们在大中城市建立了 15 个自由贸易区、47 个国家经济技术区和 53 个高新技术区(Chen,1995;Fu and Gao,2007)。

经济开发区的类型

10中国政府赋予了不同类型的经济发展区不同的目标。经济技术开发区(ETDZ)的建立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和工业产出,它们高度依赖外国直接投资,其经济活动主要是制造工业。中国政府设计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既是为了展示国家经济开放的成果,也是中国创新产业发展的基础,它们也将成为区域经济的强大引擎。从1984年底到1988年,共成立了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ETDZs),然后在1992年和1993年之间以及2000年和2002年之间建立了40个新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仅位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SEZs)。它们既受益于中国的投资,也受益于专门用于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外国投资,主要以出口为导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IDZ)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吸引外国和国内的高科技公司来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提升中国经济的技术水平。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IDZ)致力于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来发展中国的科学研究及其应用。通过促进孵化器、加速器和其他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专注技术发展的企业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Xie et al.,2018)。

11出口加工区(EPZs)的主要活动是制造、加工和组装出口型商品,它们通常位于港口或国家边境附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建立了15个自由贸易区(FTZs)。它们专门从事与外国投资和国际贸易有关的活动,以及仓储和海关活动。保税区(BAs)是为出口型货物的储存、加工和贸易而建立的,它们通常建立在港口或机场附近(Sun 2016)。自1992年以来,中国建立了14个边境和经济合作区(BECZs),以发展中国北部和西部的跨境贸易,从而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为了吸引企业到指定的区域,政府提供设施和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和降低土地租赁费。

12Fu 和 Gao(2007)将中国的经济开发区的分类方法与国际劳工组织(ILO)的分类方法进行了比较,后者更具国际可比性(表 1)。国际劳工组织的分类将与制造业相关的出口加工区分为三个主要类型:经济特区、工业自由区和企业区。后两者,包括与出口加工区有关的其他服务,在中国都被称为 "开发区"。根据Fu和Gao的说法,中国官方分类中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对应于国际劳工组织分类方法当中的经济特区。由于我们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中国,我们收集了各经济特区的创建日期和其他信息,并对其进行了已下区分:经济技术开发区(ETDZ)、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IDZs)和边境经济合作区(BECZ),对应于国际劳工组织分类中的企业区;以及保税区;保税区/物流园区(BZ/BLZ)、出口加工区(EPZ)和工业园区/投资区(IP/IZ),对应于国际劳工组织分类中的工业/商业区。

表1. 中国和国际经济特区的命名

中国的官方分类

国际劳工组织的分类

经济特区(SEZ)

开放沿海/ 沿河/ 内陆/ 边境城市

经济特区(SEZ)

经济技术开发区(ETDZ)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IDZ)

边境经济合作区(BECZ)

企业区(Enterprise Zone)

保税区/ 物流园 (BZ/LP)

出口加工区(EPZ)

工业园, 投资区(IP/IZ)

工业/商业自由区(Industrial/ Commercial Free Zone)

经济开发区的位置和管理

13经济开发区在行政和地理方面有一系列不同的实行办法。它们可以是大片区域,要么是整个省,要么是更小的区域,如沿海开发区。它们也可以以城市为单位,如深圳,或者省会城市。经济开发区的建立是在 "开放 "城市(或经济特区)内,在物质和非物质基础设施方面均有政策的偏向,从而促进工业和经济的发展。这些开发区经常是专门创建的城市区域,或者是为了创建经济开发区而改造的区域。一个城市可以同时包涵几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同时本身也可以是一个经济特区或位于一个特殊的经济区域或省份。

14区分经济开发区的另一个方法是它们的地域层级:国家级、省级还是市级经济开发区适用不同的管理规则。国家级经济特区是由国务院批准的,它们享有 "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 "的优惠政策。它们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开发区协会进行监督和管理。省级和市级经济开发区分别由省级和市级政府批准。

15由于从区(县)级到国家级的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开发区,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出现了数以千计的开发区。根据Zhai和Xiang(2007),到2003年底,地方 "开发区 "或 "工业开发区 "的数量已经达到3837个。

收集和整合两个数据库

16我们的研究结合了作者收集的两个原创的数据库的信息,一个是Liubing Xie收集的中国经济开发区数据库,一个是Elfie Swerts建立的中国区级和城市群数据库(2013和2017)。

中国经济开发区的原创数据库

17我们建立了一个关于中国主要开发区的数据库,这些开发区是根据它们审批的行政级别、规模、经济表现和投资的连续性来选择的。数据也包涵每个开发区的详细信息(见下文),但这些数据并不一定总是公开的。数据的收集主要自三个来源:中国知识(China Knowledge)研究报告(2012-2014)的一系列报告,中国商务部的官方网站1,以及各开发区的官方网站2。我们主要收集了由国家或省级政府执行和发起的开发区的信息,但同时我们也纳入了一些因经济表现突出而被列入中国知识报告中的市级开发区。

18由于有时同一区(市)设立了很多不同的区,有时不同的区之间会发生重叠;在某些情况下,一个开发区可以包含同一辖区内的一些其他开发区。另外,同一个开发区也有可能有不同类别的名称。例如,许多经济开发区包含一个出口加工区和/或一个保税区。当几个区共享同一个行政部门时,大区的统计数字可能也包括其管辖范围内的小区的统计数字。因此,要登记一个区的确切数量并对其进行分类总是很困难。本数据集试图保持数据的精确性和简洁性,因此,一个开发区只登记一次,已由大区代表的小开发区不登记第二次。

19数据集内的开发区总数为348个。尽管与全国经济开发区的预计总数相比,我们的样本规模可能显得有限,但它比迄今为止用于比较研究的任何一个样本(通常不到十几个)都要大得多。此外,通过这些样本,我们能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地理分析。我们研究每个开发区时都直接着眼于它们所在的区(县)。相比之下,早期研究者大多是在省、市层面进行研究。因此,将开发区进一步锁定在它们所属的那个区(县)级行政单位是一个创新的方法,这使我们能够评估这一级地方的城镇增长极是否与开发区建立的位置一致。

20我们也收录了开发区的许多其他资料,包括建立年份、升级年份、决策级别、面积、经济指数(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外商直接投资)、主要产业。

21建立年份是指该开发区开始运作的年份,或是资料来源只提到了做出开发区建立决策的年份。决策级别是由那个行政级别决定建立或升级某个开发区,共有三个:国家、省和市。直辖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在行政上与省同级,但为了不再让读者产生混淆,位于这四个市的经济开发区仍被归为“市级”。

22我们也收录了开发区的面积。有时,开发区级别的提升伴随着面积的扩大。我们收录了升级的年份以及扩大的面积(如有相关信息)。

23我们收录了开发区主要工业活动,并与联合国对经济活动分类系统的命名,即全球工业分类标准(GICS)进行了比较。我们将这两套分类系统相结合,最终列出14个工业部门:信息技术、机械和设备制造、材料、医药产品、物流、纺织品和其他轻工业、机动车制造、化学品、食品和饮料、能源、矿物加工、批发和零售贸易、服务业以及航空航天技术。

24本数据集具有精确和全面的优点,可供研究人员从事进一步研究。然而该数据集也有一些局限性。本数据集内的数据来自China Knowledge上的多个报告,中国商务部官方网站,以及各开发区的官方网站,尽管每个来源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都是可靠的,但它们收集数据类型有所不同,对相同的数据可能也有不同的衡量方法,因此有时难以将这些数据互相比较。例如,开发区的面积有时被记为规划面积,有时被记为建筑面积,有时资料来源只提供开发区的行政面积。此外,关于在开发区建立和升级的年份,并不是所有资料都提到了开发区的升级,提到开发区面积扩大的就更少了,因此我们可能低估了升级和扩大的过的开发区的数量。

中国城市的原始数据库

25人口学和社会经济学方面的人口数据来源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中国人口普查中收集的数据,精确到区(县)一级。但仅凭目前中国官方数据,无法对城镇增长在拆分的地理尺度上进行衡量后与他国进行比较。因此,E. Swerts(2013年和2017年)基于根据国际标准划分的城市群概念,建立了ChinaCities数据库。

26中国城市数据库的建立分为四个步骤。

  1. 第一步,利用2000年以来的谷歌地球图像(分辨率为7,000英尺,折合约2,134米),划定出相隔不到200米的持续城市建设区域。这是借助一个硕士项目(Swerts,2009)和数字地球项目“e-Geopolis”(http://www.agence-nationale-recherche.fr/​?Projet=ANR-07-CORP-0019)完成的。

    • 3 我们从密歇根大学中国数据中心处http://chinadatacenter.org/购得城市群边界内的基本行政单位(区县)的区划的数据。同时我们购进了另外两个县级数据库。第一个数据库包涵2000(...)

    其边界被经过地理参考处理并整合到地理信息系统(GIS)中,并调整至整个区级行政单位3。这里的“区级单位”包括区,也包括县或县级市,因为它们也有城镇区域。

  2. 一些农村地区的人口和城市建筑可能十分稠密,因此城镇单位的数量可能被高估,一些 "形态学城市群 "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从事第一产业(农业、林业和渔业)。为了对此进行纠正,新增了一个经济学标准,细化我们所观察的形态学城市群的城镇特征,根据这一标准,我们从数据库中排除了所有位于农业县的形态学聚城市群。要实现这一点,我们从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官方人口普查中收集人口和经济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连续的城市建设区的边界相联系。

  3. 第四步,如果小的区一级城市的人口被高估,无法完全包含在城市群中,我们就用更小的乡(镇)来更精确地划定城市群的边界。有关于镇的数据可以查到2000年和2010年的,2000前的数据就没有了。因此,2000年和2010年城镇区域的界定更加精确。对于1982年和1990年,城市群的划定仍然限定于县。所以,县一级内城市群的人口未被录入数据库,因为一个县的全域比其城市区域面积大多了。为了避免歧义,我们将ChinaCities数据库的这一部分命名为 "ChinaCities数据库(县)"。

27ChinaCities数据库包含9,525个城镇以及它们在2010年和2000年的人口,与中国政府正式定义的657个 "城市 "相比大很多。我们的定义能够更好地进行国际比较,因为它包括了许多在中国没有“市”级地位的小城市(Swerts,2013,Pumain等人,2015,Cura等人,2017)。

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获取的区(县)和城市群层面交叉信息

28有关经济开发区的信息,我们同样按照区(县)为单位进行录入,和ChinaCities数据库保持一致性,便于进行地理定位和人口数据比较。2000年有2877个区(县)级单位,2010年有2874个。计算区(县)级的城市增长需要考录到2000到2010年之间行政划分的变化,包括县升为市区,两个或多个区合并,或一个区拆分成两个或多个区,甚至对多个区进行更复杂的拆分和合并。我们对2000年的数据集进行了调整,找到了已经更名的区,增加了已合并的区的数据,同时删除了已经分裂的地区和涉及太复杂的边界变化的地区。最后,两个数据集中的2685个区级单位被保留下来。除了一些省份存在零星遗漏外,有几个省、市级行政区的数据因行政区划变化太大而难以开展研究,因此它们被从数据集中删除了,其中包括广西自治区、宁夏自治区、青海海西、河南漯河。

29对经济特区的建立和城市增长之间的关系,我们做了两个分析,一个是区(县)层面的分析,另一个是城市群层面的分析。对于后者,在合并两个数据集的过程中,348个经济特区中只有328个位于城市群中。因此,328个经济特区被保留在数据集中,它们位于255个城市群内。一些位于农村地区或低人口密度的开发区,例如一些位于西藏的城市,则被排除在外。此外,由于城市群的数量(9488个)远远大于区(县)的数量(2750个),在合并这两个数据集时,无法匹配到区(县)的城市群被排除在外。然而,这对我们研究经济特区的分布或建立经济特区的效果影响不大。

经济开发区是否在向西拓展并沿城市等级向下扩散?

30中国的经济开发区开始时间明确,且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对外国资本开放,在当时无疑是一个“创新”,因此,我们首先希望观察其在城市系统内有多大程度上符合创新浪潮常见的时空模式,即沿等级扩散开来。

一个循环的创新过程

31多年来,经济开发区的建立完全没有规律,先一阶段的试点以后,新设开发区的数量会经历三到四轮的消长(表1)。

图1.新设经济开发区的数量变化及其等级

图1.新设经济开发区的数量变化及其等级
  • 4 1984中国建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这些城市都向海外投资开放http://www.china.org (...)

32大多数开发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的三十年间建立的。数据集中最早设立的开发区是1983年的上海,之后是1984年的秦皇岛、苏州、南通、连云港、烟台、广州、湛江、青岛和天津。除了位于苏州的昆山工业园外,1983年和1984年建立的其他9个开发区都位于沿海开放城市4,它们城市被赋予与早期5个经济特区城市类似的地位,并于1984年向海外投资开放。随后几年,设立开发区的 "热潮 "蔓延到其他城市,尽管最初主要是沿海城市跟随这一趋势,西部和中部的城市,如武汉、重庆和成都在1993年后也开始建立开发区。从1991年到1993年,新成立的开发区数量迅速增加,1991年、1992年和1994年分别设立了18个、89个和37个开发区。然而,这种快速增长的热潮被证明只是短暂的,因为从1994年到1999年,新设立的开发区的数量的十年间平均数再次下降到不超过每年10个。另一轮 "开发区热 "出现在2000年,一直持续到2006年,在此期间,新成立的开发区的十年间平均数超过了每年15个(2004年的4个和2005年的8个除外)。

33然而,显而易见的是,1991年至1993年是新设开发区的 "黄金时代",尽管2000年至2006年新设立的开发区数量有所反弹,但这几年的新开发区总数比1992年发布的十年数据还要多。

针对西部的明确宣传

34人们普遍认为,东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区远多于西部和中部地区。然而,很少有研究对开发区在各区域的分布进行彻底调查。借助地理信息系统,我们对经济开发区所在区(县)和城市群的中心点进行地理参照处理,又根据设立开发区的日期,绘制了首张空间分布图(如图2所示)。据此,我们可以检验下面的假设:经济特区最初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之后随国家政策而逐渐扩散到中部和西部地区。在图2中,经济特区根据其设立年份被分为6组,分别是1983-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 2010-2013。从图中可以看出,最早的开发区(1983-1990年)主要位于沿海开放城市和主要省会城市,包括东部地区和中国其他地区——但这些开发区的总数量不多。1990年代初,第二波更大的经济“热潮”来临,相应地,开发区数量在1992年前后激增,这一时期的经济开发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然而此后的开发区,特别是1995年后设立的开发区,更广泛地分散在全国各地。

35图2. 根据建立年份,至少包括一个经济特区的地区

图2. 至今为止各时间段建立的经济开发区所在区(县)

图2. 至今为止各时间段建立的经济开发区所在区(县)

36阅读点状地图并不容易,因此我们,简单算出各时间段(表2)设立的经济开发区所在区(县)的平均经度,粗略地证明了新建开发区的位置在向西转移。除2006-2010年外,经度持续趋于降低,即经济开发区向西部扩散。

表2经济开发区的平均经度随建立年份的变化

城市群中的开发区

1983-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

2010-2013

开发区数量

30

149

33

64

34

13

平均经度

116.20

114.35

112.36

110.69

114.18

106.75

37许多新建开发区都建立在中西部地区。例如,望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区(2000年)的、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2002年)都位于中部的湖南省,而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2001年)、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2000年)分别位于西部的西藏和青海。重庆作为西部重镇,已经建立了38个开发区。我们的数据集中收录了重庆的27个开发区,其中24个是在2000年以后设立的。

5

表3. 经济开发区综合系统平均经度值

α

1982

1990

2000

2010

0.5

1.0

2.0

113.7807

115.3885

117.1558

113.7648

115.2574

116.6591

114.3444

114.9882

116.4124

114.0973

114.797

116.469

高度集中于城市并沿等级扩散

38一个明显的趋势是,许多经济开发区位于中国的几个最大的城市地区,如表4所示:6518个城市群中,人口少于5万的6518个城市群只拥有32个经济开发区。每个城市的平均经济开发区数量随城市规模扩张而有规律地增加,且超过1000万居民的城市群开发区数量显然远十倍于百万人口的城市。

表4. 根据城市群规模重新划分经济特区

人口(单位)

<50

50 ~ 100

100 ~ 500

500-1000

1000 –

10 000

> 10000

total

城市群数量

6518

1786

958

142

79

5

9488

开发区数量

32

20

39

40

69

55

255

城市的平均开发区数量

0.005

0.01

0.04

0.28

0.87

11

39从图2我们可以观察到,在空间上,经济开发区聚集在几个大的区域城市中心周围,它们是三大沿海都市圈: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集中了大部分经济开发区。然而,一些西部和中部地区也显示出明显的集聚效应(只是没那么密集),位于这些地区的经济开发区总数也相当客观。这些地区包括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城市武汉和长沙一代)和中原城市群(太原和郑州一代)。在云南、新疆、陕西、甘肃-青海等西部地区,山东沿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出现了一些比较分散的集群。

40观察各时间段建立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群的平均人口规模,可以发现其趋势似乎并不符合我们的假说,即经济开发区在中国城市体系中沿等级扩散(表5)。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在某些年份建立的开发区数量较少。例如,2006年至2010年期间建立的34个开发区主要位于北京、天津和上海。三个大城市同时建立多个开发区,这可能会使结果出现偏差。但如果只计入建立大量开发区的时间段,可以观察到,经济特区所在城市群的规模呈下降趋势。这一结果既可以验证创新在地理上沿等级扩散这一理论,也证实了中国意在支持中等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如果不参考更多案例研究的调查记录,仍难以阐明内生创造和国家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创造这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即使“西进”显然受到国家政策的强烈影响。

表5. 各时间段建立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群的平均人口规模

城市群中的经济开发区

1983-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

2010-2013

开发区数量

30

149

33

64

34

13

2010年平均人口

5,351,364

3,947,618

7,188,211

2,848,735

10,197,284

5,061,462

对经济特区和城市增长间关系的两层分析

41经济开发区有利于当地吸引外国投资建厂,改善基础设施,有时也会吸引农村移民,因此,当地人口增长率应高于全国其他地区。然而,由于独生子女政策加速了人口过渡,因而尽管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增长仍旧乏力。世界银行的数据将中国的人口增长率与印度和美国进行了比较(图3)。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率不断下降,从1990年的1.2%下降到2000年的0.8%,到2010年的0.5%。2010年中国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印度(1.4%),甚至低于美国(0.8%),与法国(0.5%)处于同一水平。

图3. 中国与印度和美国的人口增长率比较

图3. 中国与印度和美国的人口增长率比较

(来源:世界银行)

42要衡量设立经济开发区对人口增长的影响,或是反过来衡量此前的城市增长对设立经济开发区的促进作用,是很困难的,因为可能存在时间上的延迟,或是经济开发区的位置在空间上向邻近城市群溢出。我们的数据覆盖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但这些数据过于粗糙,无法用于分析因果关系。为了简单起见,我们计算了2000年至2010年期间,区(县)和城市群层面的城市增长率,并将其与经济开发区(无论其在何时设立)的位置进行比较。

区(县)级经济开发区和人口增长

43在区(县)层面,设立经济开发区对当地的城市增长产生了意料之中而又十分巨大的影响。可以看到,所有2685个区(县)的人口平均增长率为0.7%,其中277个设有经济开发区(无论其类型如何)的区(县)人口增长更快,一般是每年3-4%。而那些没有受益于投资的地区人口增长缓慢,每年仅为0.5%。拥有经济开发区的区(县)间的增长率差异也更低。此外,城市人口增量随当地经济开发区的数量的增长而增长:由简单回归可以看到,每增加一个经济特区,人口增长率就增加1.3%。观测数据数量客观使得相关系数在统计学上十分显著,但由于其数值太低,难以证实经济开发区数量和人口增长率间的明确相关性(可决系数0.047,见附件表1),这可能是由于拥有较少经济开发区的区(县)人口增长率变化幅度大,以及缺乏关于这些区(县)规模变化的信息。

表6 不同类型经济开发区的增长率

经开区类型

BECZ

BZ

EPZ

ETDZ

FTZ

HIDZ

IP

IZ

LP

No zones

经开区数量

1

1

15

193

9

30

68

5

1

2429

平均增长率 (每年百分比)

0.7

4.8

3.6

2.7

3.9

4.0

2.6

3.8

8.5

0.5

标准差每年百分比

0

0

2.9

4.1

2.6

2.3

3.2

5.5

0

2.5

44决定创建经济开发区的行政级别对经济开发区所在城区的增长率影响较小,然而由国家倡议建立的经济特区略有优势(表 7)。 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可能支持 Fitzgerald (2002) 的“创业型地方政府”理论,即市政府有更多实质性权力来启动工业区等项目,因为它们直接控制土地资源,这对于支撑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而省级政府受中央政府直接监管,对土地没有直接控制权,因此与市政府相比处于相对劣势。

表7 不同级别经济开发区的增长率

经开区的决策层级

Municipal

Provincial

National

Not known

No zones

经开区的数量

123

61

113

30

2428

平均增长率每年百分比

2.5

2.1

3.7

3.3

0.5

标准差

4.7

2.1

2.9

4.0

2.5

经济开发区和城市群人口增长

45新经济开发区的位置通常临近市场或出口相关基础设施,因而距城市群不远,或位于城市群内部。 将区(县)资料与 Chinacities 数据库合并,可观察经济开发区的设立是否对这些城市地区的扩张有重大影响。当我们在国家尺度上审视中国,意图探究涉及经济开发区对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过程影响的诸多问题时,确实应考察城市群这个相关地理实体。

46必须说明,无论有无经济特区,所有城市群的平均增长率,都略高于总人口增长率(每年0.7%),且波动较大:半数城市群增长率介于每年-1.4% 和 3.6%之间(表 8)。

表8.城市群人口增长率

增长率

Min.

1st Qu.

Median

Mean

3rd Qu.

Max.

SD

每年百分比

-10.5

-1.4

0.4

0.7

3.6

25.2

3.8

47首先可以看到,有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群平均增长率(4.3%)高于没有任何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群(1.2%)。这可以解释为投资直接影响城市增长,也可以解释为选择效应——如果发生投资的地区原先就已更具活力。

48由于不同类型的经济特区优先开展的活动不同,且地方或中央政府给予的政策不同,如不同程度的税收减免,因此中国政府定义的不同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可能对应不同的城市人口增长模式。

49表 9 是计算出的坐拥各类经济开发区的城市群的增长率。某类开发区的数目越多,则所在城市群间增长率的差异越大。除物流园区(LP)、保税区(BZ)以及边境经济合作区(BECZ)仅各有一个样本外,5个投资区(IZ)对应的平均人口增长率最高(5.7%),之后是68个工业园区(IP)(5.6%)、17个出口加工区(EPZ)(5.6%)和9个自由贸易区(FTZ)(5.1%)。 30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HIDZ)的年均增长率为4.4%,经济技术开发区(ETDZ)的年均增长率最低但仍显着,为3.5%。

表9 不同类型经济开发区所在城市群的增长率

类型

BECZ

BZ

EPZ

ETDZ

FTZ

HIDZ

IP

IZ

LP

所有城市群

经开区数量

1

1

17

232

9

30

68

5

1

9488

平均增长率

7.9

3.1

5.6

3.5

5.1

4.4

5.6

5.7

0.2

1.2

标准差

2.4

3

1.5

2.2

2.2

5

3.8

50通过方差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不同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对城市增长的影响明显不同,经济特区的类型是影响城市群年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坐拥边境经济合作区(仅1例)、工业区(68例)和物流园区(1例)的城市群,其增长速度往往快于拥有保税区(1例)或简单的经济技术开发区(232例)的城市群(图 4,另见附件,根据Fisher 的检验值低于 10-3)。

图4 各类经济开发区对应的增长率的方差分析

图4 各类经济开发区对应的增长率的方差分析

51第二个假设是,不同行政级别的经济开发区,包括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对年人口增长的影响程度不同,因为不同行政级别有不同的的经济开发区政策。例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根据《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享受更加优惠的政策。我们假设级别更高的经济特区更能促进其所在城市群人口增长。为了简化模型,我们只考虑区域开始运行时的行政级别,这对应于设立经济开发区的决策级别。

52表10 显示,各类经济开发区的分布一般是分散的。有趣的是,与我们的假设相反,在三类区域中,市级开发区对应的增长率最高,为 5.1%,紧随其后的是国家级开发区所在的城市群,其年均增长率为 4.2 %。而省级开发区所在城市群增长率最低(2.6%)。类似地,对于之前区(县)级别的结果,这可以用 Fitzgerald 的理论(2012)来解释,即与省政府和中央政府相比,中国的市政府在土地控制上更有优势。方差分析检验证实,不同行政级别对城市增长有明显不同的影响,尽管并非随行政级别严格递增。

表10.建立经济开发区的决策级别对应的增长率

决策层级

Municipal

Provincial

National

All agglomerations

经开区数量

123

61

113

9448

平均增长率

5.1

2.6

4.2

1.2

标准差

2.5

2.6

2.9

3.8

53第三个假设是,某个城市群的主要经济开发区数量与其人口增长率呈正相关。经济区增加可能会带来经济增长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使移民增多,人口增长。 图5显示,主要经济区的数量确实与人口增长率呈正相关。结果表明,增加一个经济区可使人口增长率提高0.14%(见附表5),远大于0.7%的平均增长率。观测数量较多使得相关系数显着,但可决系数较低(0.033),因为经济开发区数量较少的城市群的增长率差异很大。

图5 城市群开发区数量与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图5 城市群开发区数量与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54第四个假设是某城市群设立首个开发区的年份与人口增长率呈负相关。换言之,一个城市群越早开始建立经济区,从中受益可能就越多,人口增长率就更高。由于我们的增长率数据是根据 2000 年和 2010 年人口普查计算得出的,可能无法准确呈现2000 年后建立的开发区,因此这部分模型只涵盖了 2000 年之前建立的区域。图 6 显示了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很明显,首个开发区的建立年份与人口增长率呈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第一经济区建设每迟一年,城市群人口增长率便会下降0.09%(见附表6)。因此,如果一个城市群晚10年开始建立开发区,增长率将下降0.9%。且模型的p 值在 0.1 到 0.05 之间,可见相关性显着。然而可决系数较低(0.018),这是由于经济开发区数量较少的城市群间增长率差异很大。因此,仍然可以断定相关系数显着。

图6.回归分析

图6.回归分析

55还有其他一些假设被否定:在可用于衡量经济开发区经济表现的三个经济指标中,只有全球工业产出(GIO)与人口年增长呈正相关,其他两个指标,城市群GDP和外国直接投资,则没有这样的情况。另一个经常性假设涉及城市活动多样性对城市增长的影响,这在区(县)一级也被证明不相关。

结论

56本文无意对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和不同类型经济开发区这一政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新的评估,因为相关文献已十分丰富。我们论文的微薄贡献在于首次对经济开发区的位置和对城市增长的不同影响进行了地理上的拆分分析。同时,我们能够分析中国城市系统中经济开发区地理分布的几个特征,从而测试它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国家国土发展政策的目标。

57通过观察 1983 年至 2013 年间建立并分布在全国 277 个区(县)和 255 个城市群的 348 个经济开发区,我们得出的结论是,首先,它们的发展与城市增长密切相关,不仅在区(县),在城市群层面也是如此。根据这一时期设立经济开发区的波浪式演变,我们验证了这种“创新”沿等级扩散这一理论。我们又观察到,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开发区明显向西扩散。这符合中国雄心勃勃的“西进”政策,即随着自己变为世界工厂,先选择将外资引入东部沿海城市以支持出口,之后再将经济开发区推广至全国。将经济开发区引导至较小城市群的政策倾向即使不是系统性的,但也显而易见。

58综上所述,中国经济特区选址的运作方式完全不同于单纯的经济考量逻辑,而是受制于政治环境和中央政府的国家规划。最后,经济特区的区位选择被用作制度工具,将外商直接投资和国内投资引向集聚效应不一定强的地区和城市,从而实现更加地域均衡的发展规划,缩小沿海地区与中国其他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间日益增加的不平等。

59然而,经济开发区的设立还不足以完全解释城市增长率的高度多变性。正相反,有些其他进程越来越多地干扰和抵消经济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包括在全球城市化中金融和房地产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中国不同行政级别的地方政府确实在为土地增值而运作。Ye 和Wu在1996年就已经确认了这一趋势,现在它已成为城市主体和农村主体之间冲突的潜在根源,也引起了对城市蔓延趋势及其对农业用地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的担忧(Ye and Wu, 2014)。

Haut de page

Bibliographie

Akinci G., Crittle J., 2008, Special economic zones: Performance, lessons learned, and implications for zone development. Washington DC, The World Bank.

Aveline-Dubach N. 2016, Centralité du foncier et dynamiques immobilières en Chine au prisme de l’Etat Développeur. https://hal.archives-ouvertes.fr/hal-01298409

Aydalot P., 1976, Dynamique spatiale et développement inégal, Paris, Economica

Broadman H.G., Sun X., 1997, "The distribution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China". World Economy, Vol.20, No.3, 339-361.

Castells M., Hall, P. 1994, Technopoles of the World: The Making of the 21st Century Industrial Complexes. London, Routledge.

Chan K.W. 2010, "Fundamentals of China’ urbanization", The China Review, Vol.10, No.1, 63–94.

Chen L., Jameson M., 2012, "Rents, party cadres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in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Policy Reform, Vol.15, No.3, 207-221.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17487870.2012.692469

Chen X. 1995, "The Evolution of Free Economic Zones and the Recent Development of Cross National Growth Zo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19, No.4, 593-621.

China Knowledge, 2012-2014, China Knowledge. Research Reports. Singapore: China Knowledge Newswires Pte Ltd. Retrieved from https://search-proquest-com-s.acces-distant.sciences-po.fr/publication/2029680

Cura R., Cottineau C., Swerts E., Ignazzi C.A., Bretagnolle A., Vacchiani-Marcuzzo C., Pumain D., 2017, “The old and the new: qualifying city systems in the world with old models and new data”. Geographical Analysis. Vol.49, No.4, 363-386.

Fu, X., Gao, Y., 2007,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in China: A Survey. ILO, s. t., University of Oxford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50 p.

Ge W., 1999,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the opening of the Chinese economy: Some lessons for economic liberalization", World Development, Vol.27, No.7, 1267-1285.

Gu C., Zhao L, 1998, Chinese High-tech industries and development zones. Beijing: Zhongxin press.

Moriconi-Ebrard F., Perez J., 2017, Shanghai et Guangzhou sont les deux agglomérations urbaines les plus peuplées du monde, Confins No.30.

Pak C., Park J.D., 1997, The special economic zones of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its economic development, Vol.58, 496-497.

Pumain D., Swerts E., Cottineau C. Vacchiani-Marcuzzo C., Ignazzi A., Bretagnolle A., Delisle F., Cura R., Lizzi L, Baffi S., 2015, "Multi-level comparison of large urban systems", Cybergeo, No.706. 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26730

Rodriguez-Pose A. and Hardy D., 2014, Technology and Industrial Parks in Emerging Countries. London: Springer.

Shi, H., Tian J., Chen L., 2012, "China’s Quest for Eco-Industrial Parks, Part I,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Vol.16, No.1, 8-10.

Swerts E., 2013, Les systèmes de villes en Inde et en Chine. Université Paris I, thèse de doctorat.

Swerts E. 2017, A data base on Chinese urbanization: ChinaCities, Cybergeo : European Journal of Geography No.830.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28554

Swerts E., Liao L., 2018, "The Chinese Urban System: Political Evolution and Economic Transition", in: Rozenblat C. Pumain D. Velasquez E. (eds), International and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Urban Systems. Springer Nature, Advances in Geograph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15-235.

UNCTAD 2015, Enhancing the Contribution of Export Processing Zones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https://unctad.org/en/pages/PublicationWebflyer.aspx?publicationid=1418

Wang J., 2013, "The economic impact of special economic zones: Evidence from Chinese municipalities",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Vol.101, 133-147.

Wong S., Tang B., 2005, "Challenges to the sustainability of ‘development zones’: A case study of Guangzhou Development District, China". Cities, Vol.22, No.4, 303–316, 2005

Wu F., Ma L., 2006, "Transforming China’s globalizing cities". Habitat international, Vol.30, No.2, 195-198.

Wu F. 2009, "Land Development, Inequality and urban villages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33, No.4, 885-889.

Wu F., 2015, Planning for growth: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in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Wu F., 2016, "Emerging Chinese Cities: Implications for Global Urban Studies", 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 68:2, 338-348.

Xie L., 2018, Land finance strategies and urban growth in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s, real estate, and population growth. Paris, Institut d’Etudes Politiques, Master thesis, p.4.

Xie K., Song Y., Zhang W., Hao J., Liu Z., Chen, Y., 2018, "Technological Entrepreneurship in Science Parks: A Case Study of Wuhan Donghu High-Tech Zone."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Vol.135, 156-168.

Yeh A. G. O., Wu, F., 1996, "The new lan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ese cit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20, No.2, 330–353.

Ye L., Wu A.M., 2014, Urbanization, land development and land financing: evidence from Chinese cities. Journal of Urban Affairs, Vol.36, No.1, 354-368.

Zeng D.Z., 2010, Building engines for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in China: Experience with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Herndon: World Bank Publications.

Zeng, D.Z., 2011, How Do Special Economic Zones and Industrial Clusters Drive China’s Rapid Development? World Bank, Policy Research Working Paper 5583.

网页

Ministry of Commerce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http://www.mofcom.gov.cn/xglj/kaifaqu.shtml

Haut de page

Annexe

附录1 : 数据分析

表一.对区县人口增长ANOVA类型分析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 (>F)

类型

9

0.1785

0.019835

28.56

<2e-16 (<0.001)

l 剩余

2742

1.9043

0.000695

表二. 开发区的行政级别所对应区县人口增长率的ANOVA类型分析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 (>F)

类型

5

0.1627

0.03253

46.52

<2e-16 (<0.001)

剩余

2746

1.9202

0.0007

表三. 开发区在城市群级别的人口增长率的ANOVA类型分析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 (>F)

类型

9

0.0767

0.008523

8.616

1.33e-12 (<0.001)

剩余

1213

1.1999

0.000989

表四.开发区的行政级别所对应城市群的增长率的ANOVA类型分析

Df

Sum Sq

Mean Sq

F value

Pr (>F)

Level of decision

3

0.0651

0.021704

21.84

8.87e-14(<0.001)

Residual

1219

1.2115

0.000994

表五. 在城市群级别开发区数量与增长率的关系分析

Estimate

Std. Error

Pr (>|t|)

开发区数量

0.0014

0.0002

2.03e-10 (<0.001)

简单回归分析

表六. 在城市群级别第一个开发区成立年份与增长率的关系分析

Estimate

Std. Error

Pr (>|t|)

Year of the earliest zone

-0.0009

0.0005

0.0767

简单回归分析

Haut de page

Notes

1 见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mofcom.gov.cn/xglj/kaifaqu.shtml

2 见苏州工业园区的官方网站:http://www.sipac.gov.cn/

3 我们从密歇根大学中国数据中心处http://chinadatacenter.org/购得城市群边界内的基本行政单位(区县)的区划的数据。同时我们购进了另外两个县级数据库。第一个数据库包涵2000年的县级的人口数据,第二个包涵了2010年的县级人口数据。

4 1984中国建立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这些城市都向海外投资开放http://www.china.org.cn/e-china/openingup/sez.htm

5 一位匿名评审人的建议帮助我们大大提升了本论文质量,我们由衷感谢该名评审员。

Haut de page

Table des illustrations

Titre 图1.新设经济开发区的数量变化及其等级
URL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docannexe/image/37839/img-1.png
Fichier image/png, 48k
Titre 图2. 至今为止各时间段建立的经济开发区所在区(县)
URL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docannexe/image/37839/img-2.png
Fichier image/png, 370k
URL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docannexe/image/37839/img-3.jpg
Fichier image/jpeg, 8,0k
URL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docannexe/image/37839/img-4.jpg
Fichier image/jpeg, 8,0k
Titre 图3. 中国与印度和美国的人口增长率比较
Crédits (来源:世界银行)
URL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docannexe/image/37839/img-5.png
Fichier image/png, 40k
Titre 图4 各类经济开发区对应的增长率的方差分析
URL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docannexe/image/37839/img-6.jpg
Fichier image/jpeg, 48k
Titre 图5 城市群开发区数量与增长率的回归分析
URL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docannexe/image/37839/img-7.jpg
Fichier image/jpeg, 60k
Titre 图6.回归分析
URL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docannexe/image/37839/img-8.jpg
Fichier image/jpeg, 64k
Haut de page

Pour citer cet article

Référence électronique

Elfie Swerts, Denise Pumain et Liubing Xie, « 经济开发区与中国城市增长 », Cybergeo: European Journal of Geography [En ligne], Espace, Société, Territoire, document 880, mis en ligne le 30 novembre 2021, consulté le 29 mai 2023.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cybergeo/37839 ; DOI : https://doi.org/10.4000/cybergeo.37839

Haut de page

Auteurs

Elfie Swerts

University of Lausanne, Switzerland, FNS Senior Researcher, elfie.swerts@gmail.com

Articles du même auteur

Denise Pumain

Université Paris I, France, Professor, pumain@parisgeo.cnrs.fr

Articles du même auteur

Liubing Xie

Sciences Po Paris/CNRS, France, Research Assistant, liubing.xie@sciencespo.fr

Haut de page

Droits d’auteur

CC-BY-4.0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 CC BY 4.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Haut de page
Rechercher dans OpenEdition Search

Vous allez être redirigé vers OpenEdition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