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隱形遊樂場到流離者的海:論張敬軒、林家謙2023年倫敦演唱會中的離散思考及想象
Résumés
2023年兩場位於英國倫敦的粵語流行曲演唱會——張敬軒的《The Prime Classics: Hins Live in London》和林家謙的《L*underground》——均對香港自2019年來的移民離散(diaspora)潮有著明確的指涉、思考和想象。然而,雖然音樂與離散的關係是民族音樂學術界一大研究範疇,香港離散學者仍未有相關思考;同時,民族音樂學研究亦鮮有著眼於流行曲演唱會與離散的關係。有見及此,本文將探討張和林的演唱會離散思考之異同,論證張的演唱會與現今理論框架相互呼應,試圖以音樂凝聚離散族群並建立共同的身份認同和群體意識。進而,林的演唱會雖也有類似的元素,但其離散思考和想象的重心卻從去異求同的群體融合,轉到求同存異的個人想象之中,打破現有理論框架,昭示音樂表演在離散中新的可能性和角色。
Texte intégral
引言
- 1 如無特別標明,本文所有引錄的演唱會實況、歌手話語等論據,均從第一手錄像以及筆者現場考察所得。本文撰寫之時,有數段上載於YouTube的影片可供讀者參考筆者所言的現場實況:https://www.yo (...)
- 2 陶嘉心:<報道指逾1.9萬港小學生獲批BNO 業界料年輕父母想慳子女未來學費>,《香港01》,2023年11月27日。
- 3 diaspora, n., senses 1, 2, and 3, OED Online (revised entry July 2023,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 4 Khachig Tölöyan, ‘The Nation-State and Its Others’, Diaspora vol. 1, no. 1, 1991, p. 4.
- 5 Jennifer Wong, Identity, Home and Writing Elsewhe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Diaspora Poetry, London (...)
- 6 關於為何要單獨思考離散港人而不將其囊括於歷史更悠久的“離散華人”一類別,可參見學者Shu-mei Shih史書美對離散華人(Chinese diaspora)作為類別的批評:Shu-mei Shih (...)
12023年3月18日,香港歌手張敬軒於英國倫敦舉辦的《The Prime Classics: Hins Live in London》迎來尾場。演唱會開始不久張便說,“如果唔係呢幾年成個大環境、大氣候嘅轉變,我都未必可以喺呢度開到三場演唱會”。1 “大環境、大氣候嘅轉變”具體指的是什麼,張沒有明說,但能讓位於海外的粵語流行曲演唱會變得比從前更受歡迎的原因,非自2019年起香港的大規模移民潮莫屬。從2019至今,已有數以十萬計的香港人離開香港到其他國家定居,當中移民英國的人數量最多,據英國內部數據顯示,有多於16萬人已抵達或一直身處英國。2 近兩年來,社會各界均開始用“離散”(diaspora)一詞形容後一九(post-2019)移民港人及港人移民潮,比如網絡媒體《端傳媒》有“香港大離散”此專欄、有種文化出版社編纂了一部名為《我們香港人·離散之書》的合集。據《牛津英語詞典》所言,所謂離散,最先用來形容被驅逐離開原鄉的猶太族群;現時,這個詞既可指任何從原鄉(homeland)分散(disperse)開去群體, 亦可指群體被分散這一歷史現況或狀態本身。3 在學者Khacig Tölöyan的角度來說,離散的指涉非常廣泛,移民、難民、流亡者和海外群體均囊括其中。4 詩人Jennifer Wong更在其學術著作中指出,離散作為現況或狀態,本質上是一種感知(perception),是一種離散者有感自己與原鄉距離(distance)之遠和疏離之深的狀態。5 現今移民港人大多對香港的種種心灰意冷,自覺有家而歸不得,與學者們對離散的定義不謀而合。6
- 7 Yiu-Wai Chu, 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p. (...)
2
而隨著明確的香港離散群體漸漸形成,各類充斥著離散思考及想象的文化生產(cultural production)亦紛紛興起,比如Eric Yip葉晉瑋的詩作 “Fricatives”(2021) 和 “The Mills”(2023)、岑寧兒的流行歌《風的形狀》(2021)和《勿念》(2022)等,例子之多不能盡錄。粵語流行歌會回應現今香港社會大事,自是意料之內;如朱耀威所言,流行曲一直都是現代香港的聲音(“the voice of contemporary Hong Kong”)。7 但如《Hins Live in Hong Kong》般有著強烈離散指涉和思考的音景(soundscape),此前卻並沒有在香港文化場域中所見,有值得更深入探究的意義。張不單在演唱會中暗示和勾勒出離散潮這個大歷史背景,他亦數次主動提及演唱會中的弦樂團成員和舞蹈表演者均是近年移民英國的港人,再次突顯演唱會與後一九(post-2019)香港離散的緊密聯繫。同年十月,歌手林家謙在倫敦的《L*underground》更為直白:林直接指出他所選擇獻唱的《One Way》(2022,原唱I LOVE U BOYZ艾粒)是送給“好有勇氣冇買回程機票”的移民離散港人,及後並討論自己對於移民的想法並且對於重聚的盼望。
- 8 Thomas Turino, ‘Introduction’, in Identity and the Arts in Diaspora Communities, ed. by Thomas Turi (...)
- 9 呂心純:<音樂作為一種離散空間:台灣中和地區緬甸華僑的音景與族裔空間建構>,《民俗曲藝》171,2011年, 頁3。
- 10 Martin Stokes, “Place, Exchange and Meaning: Black Sea Musicians in the West of Ireland”, in Ethnic (...)
- 11 Su Zheng, Claiming Diaspora: Music, Trans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Asian/Chinese Americ (...)
3
現今民族音樂學(ethnomusicology)中,已有許多對音樂與離散的關係的研究,方向大致有二。一方面,學者們致力研究在離散這個特定的背景下所產生的音樂的特性,如其跨文化性。Thomas Turino就曾指出,離散橫跨不同地域空間的特性(multi-sited nature)使離散藝術有著融合不同文化傳統的活力(dynamism)。8 另一方面,民族音樂學學者亦致力思考音樂在離散中扮演的地位,而現有的共識,則是音樂表演和接收(reception)如何有著讓離散族群團結一致、共建共融身份群體的力量。在其針對台灣中和地區緬甸華僑的研究中,學者呂心純指出,離散族群透過音樂將不同個體團結起來,“藉由集體的共享音樂經驗,對‘地方’(諸如家鄉或祖國)進行回憶與想像建構”,確立族裔身份。9 這現象亦在其他離散群體中得以廣泛體現,比如Martin Stokes所研究的黑海離散音樂家(Black Sea musicians)、10 Su Zheng鄭蘇所研究的中美華僑族群等。11
4
張和林二人自身並非離散港人,他們演唱會中所演唱的大多作品均是在移民離散潮前所創作,故而與Turino等人所研究的離散藝術的跨文化性無甚關聯。但張和林主動表明自己演唱會與離散的密切聯繫,打開了一個新的思考可能和角度:《Hins Live in London》和《L*underground》作為融合歌曲本身、歌單編排、表演演繹、舞台設計、地理環境等元素的音景,在現今香港離散所扮演的角色。同時,張和林分別作為香港樂壇具標誌性的前輩和新秀,將其演唱會以及演唱會的離散想象加以比較、使之對話,更能層層推進音樂和演出所帶出的離散想象之演變、碰撞、迴響。這是現今香港離散研究仍然未見的討論,同時民族音樂學研究亦鮮有思考流行曲演唱會之於離散族群的意義。由是,本文將以《Hins Live in London》尾場和《L*underground》10月22日在倫敦的唯一場次作重點研究對象,結合文本、音樂和表演分析,論證張的演唱會與現今理論框架相互呼應,試圖以音樂凝聚離散族群並建立共同的身份認同和群體意識;林的演唱會雖也有類似的元素,但其離散思考和想象的重心卻從去異求同的群體融合,轉到求同存異的個人想象之中,打破現有理論框架,昭示音樂在離散中新的可能性。在歌者與觀眾的高唱與低吟之間,張和林的演唱會成為了離散者辯證及調和大同與小異、找尋及建構前行心境的多聲部空間。
去異求同的隱形遊樂場
5作為一個一直以廣州人自居的南來歌手,歌手張敬軒的身份背景使之成為一個本身就帶有濃厚離散意味的文化符號。在叱咤2023頒獎典禮上的獲獎感言中,張訴說自己南來到港“打拼23年,好多謝大家由接納我到相信我”;或許可說,張身上承載著一種移民者成功與他鄉達至共融的大同精神。這種包容性更被張近年來“樂壇大家長”這個人物形象所強化。諸如“軒公”等長輩意味濃郁的稱謂,或張在不同場合中對樂壇後輩的提攜(如於《THE NEXT 20》演唱會中讓香港新秀歌手和團體嶄露頭角),均渲染出張去異求同的音樂精神。由是,當“軒公”張敬軒站在Royal Albert Hall中對著觀眾席中眾多離散港人演唱時,不難想象這個符號象徵本身已為整個《Hins Live in London》演唱會定下共融大同的基調。
- 12 Timothy Rice, “Time, Place, and Metaphor in Musical Experience and Ethnography”, Ethnomusicology, 4 (...)
6
《Hins Live in London》數場演唱會中,離散思考及想象最為豐富及具討論價值的,便是尾場,亦即專為離散港人而寫的《隱形遊樂場》(2023)的新歌首唱。當日演唱會以《迷失表參道》(2007)和《騷靈情歌》(2006)這兩首富有異國情調及畫面的歌曲開始,甫開端便營造出一種強烈的離散情動(affect)。雖說《迷》和《騷》自身並無對離散有直接指涉,但如Timothy Rice所說,音樂的接收和體驗(experience)會隨著空間而改變。12 於是,當本身自己可能就是移民者的觀眾位於英國這個異鄉,與身邊許許多多同為離散群體的人一起聆聽張吟唱著“找不到歸途 / 來到表參道”(《迷》)的低落迷惘時,聽他隨著旋律把觀眾帶到“仿佛紐約某橫街”(《騷》)時,歌曲中的日本和美國就宛若變成離散異地的具象,歌者亦好像在唱出移民者的時陰時晴的種種心境。
- 13 Philip L. Mason, ‘Soul in the Culture of African American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vol. 79, no. 3 (...)
7
但《迷》、《騷》兩曲不僅折射離散情緒,它們更開始打破離散既有的負面印象,促使觀眾進入重新思考、思辯的過程。在《迷》中,漂浪異鄉從一種令人黯然的體驗,被轉化成一種可行的生活態度和心境。迷路的歌者“找不到歸途”,卻在漂泊的過程尋到意外的詩意和美景:“月色正打掃 / 黃葉在起舞”(《迷》),詩意的語言賦予流浪一種柳暗花明的美意。這種轉化更體現在《迷》的編曲和張的演繹裡。弦樂背景綺麗迷幻,幻彩燈眼花繚亂,卻鋪成歌曲獨特的魅力,昭示混亂獨有的力量;副歌與副歌之間一段先低八度再驟然高八度的男女美聲,更是將亂雜與破碎變作迷人的藝術力量,打破自怨自艾的離散愁緒,帶領觀眾思考如何在離散之中入世和面世。而《騷》,則更進一步地引入整場演唱會將逐步推進的思考——於離散何去何從,答案或許就是在於音樂所帶來的團結、共融。《騷》所唱的,是歌者透過騷靈音樂(soul music)與愛人相愛相連:副歌的首句“我虔誠愛你 以靈魂騷動你”裡,音樂的名稱(“騷靈”)被轉化作愛侶之間的互動(“騷動你”),語帶雙關的文字遊戲更能突出音樂獨有的連繫力。值得留意的是,騷靈音樂乃美國50年代興起的非裔美國(African-American)音樂潮流,這點歌詞本身也有反復提及:非裔人士又被稱為黑人(Black),歌中諸如“黑色聲音”、“黑色詩歌”(《騷》)等用語便是將騷靈音樂的文化根源點出。據學者Philip Mason所言,騷靈音樂是不同非洲音樂傳統的混合體。因大多非裔美國人的祖先均是從非洲被賣被擄到美國,故此他們本質上亦是離散族群;由是,騷靈音樂是一種離散音樂,讓離散非裔族群得以與原鄉文化傳統連結。13 有見及此,《騷》不僅僅是帶出音樂能連繫愛人,更是為觀眾渲染一幅音樂能讓離散群體在原鄉與他鄉之間得以共融的理想畫面,為觀眾編繪面對離散的方法。
- 14 Chu, Hong Kong Cantopop, p. 157。
8
這種大同離散思考,在唱完《騷》後的互動環節被加以渲染。張對著觀眾娓娓說道,是次演唱會幸得“五湖四海”的移民港人共同參與,其後又用粵語夾雜普通話致謝,“無論你喺邊度來都好,無論你從哪個地方來,張敬軒在這裡都要謝謝各位,多謝大家”。語種的混雜是共融精神的具象,承載著演唱者對離散移民者的寄託。及後張敬軒演唱的數首歌曲,更仿佛一脈相承地深化演唱會的離散想象。於演出進行到三分之一左右,張演唱了《囍帖街》(2008,原唱謝安琪)。“囍帖街”是香港灣仔利東街的別稱,是香港當時製作和販賣印刷品的集中地;該街於2000-2010年間被政府收回重建,引起了社會對於群體文化記憶流失等主題的反思。14 《囍》的主人翁是一位即將離婚的女士,而她即將搬離的居所,應是即將被拆卸的囍帖街(“但霎眼 全街的單位 快要住滿烏鴉”)。歌曲透過愛情的失意與城市街景的變遷,帶出往日終將不復、人們終須脫離回憶桎梏的思考。在《Hins Live in London》中的離散情動的籠罩下,《囍》與離散者遠離舊有記憶和家鄉的現況相互呼應;歌中最後一句“請放下手裡那鎖匙 好嗎 好嗎”,兩句“好嗎”,問的不只是歌中主人翁,亦可以是離散港人。接著,張再唱《黃色大門》(2008,原唱容祖兒)。在《囍》令人唏噓的拆遷過後,《黃》所描摹的,是個人想象如何讓孤單殘酷的世界變得美好:“生命從未如樂園 / 也可靠我創造浮現”。從《囍》到《黃》的進程,仿佛在寄語離散港人,拆卸回憶桎梏是直面離散的第一步,第二步,則是運用想象力、甚至運用歌曲,讓“孤單一人”(《黃》)也能努力處世。
- 15 Wyman Wong 黃偉文 (@concertyy), “.「生命從未如樂園 也可靠我創造浮現」[…]”, Instagram, 20 April 2023.
- 16 Wyman Wong 黃偉文 (@concertyy), “. 而家出發,漏夜送去酒店。[…]”, Instagram, 18 March 2023.
9
而這一切的思考和想象,均在新歌《隱形遊樂場》首唱中,被推向高潮。如若《黃》唱的是個人想象對於個人處世的重要性,被兩首作品的作詞人黃偉文評為是《黃》的續集、比《黃》更具“人物關懷”的《隱》,15 則注重描摹集體想象的力量。 《隱》的歌詞寫道,面對時代洪流下生活殘酷、人間蒼白的方式便是透過想象共建屬於大家的、集體的樂園——“城堡靠想象 / 仍可再攀爬”,於是“置身廢城 仍可建造 / 人類最夢幻剎那”。結合歌詞為移民英國的填詞人黃偉文所寫,又被黃偉文戲稱是送給“所有香港人”的禮物這兩個語境,16《隱》的離散指涉非常濃厚。殘酷生活、蒼白人間可以是移民港人的離散日常的具象,而共建樂園則指向運用想象力建構身份社群一舉。與《黃》相似,甚至比《黃》更甚的是,《隱》著眼於強調其媒介(media)——流行音樂——的力量。歌中所著墨的“想象”自是廣闊且包羅萬有的,而《隱》自身的媒介流行曲便是運用想象力的方法之一。同時,流行曲的最大特性便是其高度的傳唱性,在群眾之間流傳並將人們連結一起。由是者,當每一個離散港人在演唱會當晚以一個整體首次聆聽、消化,以及在心中甚至隨著旋律輕輕哼唱,他們每一個人都在參與一個集體共同想象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一點一點建構出屬於他們的共同身份以及群體。正如副歌最後的高潮所唱:“想它變真嗎 / 每日挖點沙 / 按部砌好它”(《隱》)。
10
《隱》去異求同的離散精神,更被張演唱會當晚的演繹細節渲染得淋漓盡致。歌者把其中一句歌詞“曾迷路的羊群”,唱成“齊迷路的羊群”。於歌者口誤的一瞬間,歌者與觀眾以及觀眾與觀眾之間,全部都被音樂連為一體。《黃》是歌者獨自一人透過音樂建構一個龐大的個人想象宇宙,但在《Hins Live in London》中,《隱》是台上台下的每一個人因為音樂共同想象出一個共融的離散未來,去異求同的精神被無限放大。這種離散精神更是與遊樂場的意象不謀而合。遊樂場從來並非人群、機動遊戲和裝飾等的總和,而是人們運用想象力將空間裡零散的元素凝聚為一個充滿可能的美好宇宙。《隱》和整場《Hins Live in London》的寄語仿佛就是,每一個移民港人站在一起,哪怕只是共同分享一首歌、一場演唱會,就已經是遊樂場本身。
求同存異的流離者的海
11《Hins Live in London》的離散思考和想象可謂與呂心純等學者所確立的理論框架相符:在張的演唱會中,音樂成為凝聚離散族群、進行集體想象建構的渠道。同年十月,林家謙多次於其中主動提及離散、移民等議題的《L*underground》,驟看之下別無二樣:林解說其演唱會名字時道,“L*underground係一個一個憑幻想建構嘅國度”,似乎與張的離散建構精神近似。然而,《Hins Live in London》所主張的想象是一種群像的、共融的想象,是在原鄉已矣的離散基礎下面對建構新生活的方式;《L*underground》中的卻是一種個人意味非常濃郁的狂想,旨在消除地域之分甚至種族身份的鴻溝。演唱會一開首的佈景是深海的畫面,當林唱完數首情歌之後,佈景轉為一列飛馳的列車;及後燈光熄滅而再亮起時,林在充滿著倫敦地下鐵(Tube)意象的舞台上出現,仿佛乘著Tube從香港來到倫敦。在這個場景轉換後他第一首唱的便是具有非常鮮明個人印記的《特倫斯夢遊仙境》(2021)(林的英文名字是Terence)。林於演出此曲時一路繫上一條彎曲的領帶,服裝的奇異昭示著狂想的展開;舞者亦帶上林最標誌性的黑框眼鏡,象徵舞台上一切均是林個人狂想之下的仙境想象。歌詞中一句“陪我迷上荒謬”點出了全曲的離散思考:如若離散,如上述引言中所引錄的Jennifer Wong所言,乃一種感知,離散群體便可用一種樂觀的個人狂想消解離散所帶來的鄉愁。曲中主角一直游離於“雪國”、 “山丘”、 “赤地” 等充滿童話特色的虛構地域,似乎把離散描摹成一場夢幻的冒險;而歌曲一直停留在相對高的音域,使林全曲都需用假聲演唱,更是渲染出一副超脫地面的想象暢遊。相比起張所強調的共同想像,林似乎透過其充滿個人特色的舞台和歌詞,更強調以個人狂想的力量凌駕現實的荒謬。
12
而其後的《doodoodoo》(2023),更著眼思考流行音樂本身如何參與消解地域和種族之分,從而消除離散之苦。歌詞中,西方元素和香港地點在流行曲這個充滿可能的空間裡面相互交融:“斑馬亦能跑到一片石板街 / 海馬渡輪在紅隧旁睡午覺 / 深水堡壘有著瑪利奧駐守”。歌曲能夠穿越地理邊界、在全球流通一特性,更被林加以描摹,用來思考離散出路:演唱《doodoodoo》時,林化身倫敦的街頭表演者(busker)演唱一首粵語流行曲,象征著歌、歌手以及每個離散個體,均能“越過邊界”(《doodoodoo》)。巧妙趣緻的舞台設計以及文字遊戲,為離散原是悲傷的基調作一種清新的變奏。此外,林更以一系列節奏輕快並具夢幻流行(Dream Pop)元素的歌曲,以狂想凌駕現實,打破並重塑觀眾的離散心境。最能體現以上所述的是《神奇的糊塗魔藥》(2021)一曲:演出時,舞者化身倫敦最具標誌性帶著高黑帽的皇家衛隊在林的仙境狂想中輕輕起舞,象徵狂想已能完完全全衝破文化和地理限制。演出會中唯一的大合唱亦於此曲發生——林邀請聽眾反复合唱一句 “無視道與理,是與非非”,以及一起做象徵讓思緒漫遊的手勢。面對離散,林似乎鼓勵聽眾以一種個人狂想消解現實的種種不快,暫時忘掉尋根、懷鄉的執著。

圖一:演唱《想創》時的舞台佈景——林狂想下的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k6kTUQHws [06:15]
13狂想所勾勒、塑造的原鄉,並非集體和客觀的,而是充滿張揚的個人色彩。由此可見,林的演出將離散處世之道集中在每個個體和而不同的個人想象;這點透過流行曲呈現,更是再合適不過。流行曲當然有連結群眾的力量,但它亦是一種高度個人化的媒介。即便相同的一首流行音樂,在不同歌手在不同場合的演繹中、在不同觀眾在不同時刻的接收中,均會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林在《L*underground》中翻唱陳柏宇的《想》,便是一次高度個人化的創新。流行曲的特性,被林巧妙地融入其演唱會的離散思考及想象之中。
14
相較於張,林歌聲和音色(timbre)更內斂含蓄,甚至被戲稱為“喃嘸”;加上他作為唱作人這個身份,均讓其歌手人物形象更趨一個獨立於世的知性思考者。這一方面固然深化了《L*underground》把面對離散的重心從群像轉到個人一舉,另一方面亦為演唱會接下來的反思和辯證定下基調。《L*underground》中後期有意識地回應個人想像如何同時會為離散族群所帶來其他問題:演出以地鐵的飛翔具象化狂想的推進,測試並勾勒出狂想的邊緣,實驗性地探索狂想的失效和瓦解。在唱完多首輕鬆小品之後,佈景再次轉換;這次的大屏幕上,林從倫敦街頭乘著地鐵飛上太空。於《靈魂出竅練習曲》(2022,原唱JNYBeatz、林家謙)中,林甚至摘下其標誌性的眼鏡,呼應歌詞“隨意的出竅 / 毋用對焦 / 圍城内悲傷的格調”,體現狂想固然能治療個體,但同時也會令人對現實失去焦點;加上眼鏡本就是林的標誌,此刻,林更像甚至在狂想中迷失了自我。同時,林亦透過《難道喜歡處女座》(2021)的歌詞“內心充滿對未來不確定 / 孤單一個是我這潔癖惹禍 / 讓我很優雅很優雅的折堕” ,以處女座對愛情敏感、逃避現實的刻板印象映射以狂想面對現實所帶來的不安、孤單。此曲後演唱會迎來了反高潮。舞台突然歸於漆黑肅靜,只有低沉的機器聲於場館內迴盪,觀眾隱約能聽見有一把模糊的聲音嘗試透過太空的無線電通話。隨後,一把大提琴獨奏劃破寧靜,亦同時劃破了林的狂想。林先前充滿未來感、科幻感的舞台變成孤獨的太空艙;由多人伴舞變成獨坐於舞台中間;曲風亦從大合奏配以多種電腦聲效,變成只有單薄的鋼琴和大提琴伴唱,強化以上所述的孤單和不安感。

圖二:太空艙中的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rGSeqNSM4&t=2332s [10:40]
- 17 詳情參見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林志明譯:《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1年。
- 18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24,2013年,頁15。
15於太空艙中的林,接著唱出了三首關於互相理解的歌曲:《萬一你是個好人》(2023)、《怪我只敢做好人》(2023)、《可惜你是個人》(2017,原唱鄧小巧)。演唱會這個部分如何推進觀眾的離散思考和想象,可從《可》中窺見一斑。《可》描寫的是一對不能互相理解,把對方視為“怪物”的戀人。林似乎透過這對戀人承認離散群體的想像越趨個人或許會令互相理解變得困難,甚至不可能;但同時,歌詞中的兩位戀人從來沒放棄過理解彼此,一直期望並相信彼此能“行近” —— “仍在努力嗎 / 相信它 / 相信它 / 我們行近”。“行近”一詞,打破了“怪物”和“人”的二元對立,其延伸出的思考,或許同時也能為離散個體打破“自身”與“他人、“我群”與“他者的對立。法國漢學家余蓮(François Jullien)於其研究中西思想體系的《功效論》中指出,中方思想體系比起“差異”(difference)更強調“間距”(écart)。17 如王德威教授所概括,“間距不產生‘非此即彼’的差異,而有‘往復來回’、‘不即不離’的動線。”18 《可》一曲似乎正正勾勒出以間距為主旋律、主基調的離散想象:歌詞既捕捉了離散為個人與個人之間帶來的陌生和距離感,但同時保留與他人接近可能性。換句話而言,《可》以及進展至此的《L*underground》所渲染的,是一種在離散之中求同存異的處世之道。
16
如若《隱形遊樂場》以及遊樂場本身的比喻最能表現《Hins Live in London》的離散思考,在《L*underground》中與之相對應的便是結尾時演唱的《流離者的海》(2023)。歌中第一句便是“流離失所的一個”,離散意味和指涉非常強烈;歌中所描寫的是極致個人化的流浪與漂泊,但歌的最後卻唱,“回看足印的海 有千個萬個經過”,渲染一種大同與小異共存的離散想象。而在此曲演唱時場館上方所降下的上百顆巨大氣球,更是將這種思考深化得淋漓盡致。氣球被畫上一張張不同的臉,又卻都帶著林標誌性的眼鏡,既含大同又存小異,求同存異的精神躍然球上。隨後觀眾把氣球拋上舞台,舞者、樂手、歌手又把氣球拋回給觀眾,正正具象化了“間距”觀的“往復來回”、“不即不離”;離散者宛如這些氣球一樣是獨立個體,但不時相互碰撞交集,在離散的海中浮沉與共。

圖三:演唱《流》時鋪天蓋地的氣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rGSeqNSM4&t=2332s [33:40]
17比起《Hins Live in London》烏托邦意味濃厚的遊樂場想象,《L*underground》所建構和呈現的、求同存異的離散精神和心境更為現實亦更為可行。而《L*underground》離散思考和想象的突破性,最後在《流》從主歌的散漫搖擺節奏(swing rhythm)轉到副歌前傾的直節奏(straight rhythm)時,帶著具有前衝力的律動衝破舊思想框架,直擊每一個離散港人觀眾,並久久不散。
結語
182023年12月19日,張敬軒發放了一個重新編曲、重新錄音版本的《隱形遊樂場》。因編曲方面融入了《黃色大門》的旋律,故名《隱形遊樂場(真想給你見到它)》,括弧內是《黃》其中一句歌詞。張將此曲上載至自己YouTube的官方頻道上,而影片的留言區內有網友寫下這樣的一句話:“閃耀的不是遊樂場的天光,是你不落的理想主義”。
- 19 Rubén G. Rumbaut, ‘Assimil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Between Rhetoric and Reality’, The Internation (...)
- 20 比如Mark Liang和英國港僑協會心理健康小組合著的報告A Part of Myself: Survey Report of Mental Health Amongst Hong Kong Ar (...)
19網友的意圖自然是稱讚。但若將《Hins Live in London》與《L*underground》的離散思考和想象作對比,或許可見前者(以及與之相呼應的、現今民族音樂學者所研究的其他離散音樂表演)所展現的去異求存大同精神,確實有些許過分理想化的嫌疑。相較之下,林演唱會求同存異的“間距”漂泊觀顯得更為現實以及貼切。有不少學者已經指出,移民、離散者能於他鄉取得完全共融一說乃假象,甚至移民者離散者彼此之間亦非構成一個同質(homogenous)群體。19 相反,移民離散族群無論自身抑或與其他當地族群,均呈現一種和而不同的相處狀態;比起強調消除個體不同的大熔爐(melting-pot),或許既含大同又存小異的沙拉盤(salad bowl)是一個更合適的比喻。由《Hins Live in London》至《L*underground》離散思想和想象的進展及深化,或許亦是與離散種種現實問題逐漸被港人熟知、共融大同理念愈發顯得蒼白不無關係。20
- 21 李靜君:<總結討論:在海外推廣香港研究>,《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研討會,台灣,中央研究院,2023年12月8日。
20
於2023年十二月台灣中央研究院所舉辦的《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研討會的總結討論環節中,香港社會學家李靜君指出,近年香港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發展亦讓其在國際舞台上脫穎而出,香港學者該做的就是針對香港的獨有性,用香港研究重塑已有理論和知識框架。21 《Hins Live in London》的離散思考及想象與現今民族音樂學理論框架相互呼應,顯示香港的文化生產的高度國際性,以及香港人與世界各地許許多多其他族群一樣,在時代巨輪下甘苦相連。而《L*underground》顛覆烏托邦意味濃厚的既有思維,以音樂展示更為現實可取的離散處世之道,更是成為一把獨一無二的香港聲音,向國際展示音樂表演在離散潮中新的可能和角色。由於兩場演唱會屬於非常近期的事件,兩者相距亦只有數月,因此從去異求同到求同存異是否香港離散文化生產的新方向,抑或去異求同和求同存異其實是兩種共存於世而相互碰撞的離散想象,仍然有待觀察。但毋庸置疑的是,張和林的演唱會為港人以及世人展示了音樂在離散之中的種種可能性;本文將之仔細梳理和分析,不僅是為了記錄和保存,更是希望可以啟發到更多的音樂人、創作者,以及每一個正在流離者之海中找尋遊樂場的離散港人。就如林在《L*underground》安可(encore)前的最後一首歌《just carry on》(2019)所唱,“各有各的天空之都 只需相信 繼續沉默努力種花 / 每個也有一顆種子”。本文希望成為的,就是這樣的一顆種子,連同接踵而至的離散研究與文化生產,遍地開花。
Notes
1 如無特別標明,本文所有引錄的演唱會實況、歌手話語等論據,均從第一手錄像以及筆者現場考察所得。本文撰寫之時,有數段上載於YouTube的影片可供讀者參考筆者所言的現場實況: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c-0EPqSSK2cCTMTkKKY4dvg_nSyYqa4 (《Hins Live in London》尾場)、<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Zc-0EPqSSK1GdAAgGqIvK224zBjlZ-4O>
(《L*underground》)。
2 陶嘉心:<報道指逾1.9萬港小學生獲批BNO 業界料年輕父母想慳子女未來學費>,《香港01》,2023年11月27日。
3 diaspora, n., senses 1, 2, and 3, OED Online (revised entry July 2023, accessed 27 February 2024).
4 Khachig Tölöyan, ‘The Nation-State and Its Others’, Diaspora vol. 1, no. 1, 1991, p. 4.
5 Jennifer Wong, Identity, Home and Writing Elsewher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Diaspora Poetry, London, Bloomsbury, 2023, p. 3.
6 關於為何要單獨思考離散港人而不將其囊括於歷史更悠久的“離散華人”一類別,可參見學者Shu-mei Shih史書美對離散華人(Chinese diaspora)作為類別的批評:Shu-mei Shih, ‘Against Diaspora: The Sinophone as Places of Cultural Production’, in Diasporas, Cultures of Mobilities, ‘Race’ 1: Diasporas and Cultures of Migration, ed. by Judith Misrahi-Barak and Claudine Raynaud, Montpellier: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la Méditerranée, 2014, pp. 75-99。
7 Yiu-Wai Chu, Hong Kong Cantopop: A Concise History,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7, p. 1.
8 Thomas Turino, ‘Introduction’, in Identity and the Arts in Diaspora Communities, ed. by Thomas Turino and James Lea, Warren, MI, Harmonie Park Press, 2004, p. 6.
9 呂心純:<音樂作為一種離散空間:台灣中和地區緬甸華僑的音景與族裔空間建構>,《民俗曲藝》171,2011年, 頁3。
10 Martin Stokes, “Place, Exchange and Meaning: Black Sea Musicians in the West of Ireland”, in Ethnicity, Identity and Music: The Musical Construction of Place, ed. by Martin Stokes, New York, Berg Publishers, 1994, pp. 94-115.
11 Su Zheng, Claiming Diaspora: Music, Transnationalism, and Cultural Politics in Asian/Chinese America,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
12 Timothy Rice, “Time, Place, and Metaphor in Musical Experience and Ethnography”, Ethnomusicology, 47, no. 2, 2003, pp. 159-62.
13 Philip L. Mason, ‘Soul in the Culture of African Americans’, Music Educators Journal vol. 79, no. 3, 1992, pp. 51-2.
14 Chu, Hong Kong Cantopop, p. 157。
15 Wyman Wong 黃偉文 (@concertyy), “.「生命從未如樂園 也可靠我創造浮現」[…]”, Instagram, 20 April 2023.
16 Wyman Wong 黃偉文 (@concertyy), “. 而家出發,漏夜送去酒店。[…]”, Instagram, 18 March 2023.
17 詳情參見余蓮(François Jullien)著、林志明譯:《功效論:在中國與西方思維之間》,臺北,五南圖書出版,2011年。
18 王德威:<「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現代文學》24,2013年,頁15。
19 Rubén G. Rumbaut, ‘Assimil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Between Rhetoric and Reality’, Th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 vol. 31, no. 4, 1997, pp. 923-60.
20 比如Mark Liang和英國港僑協會心理健康小組合著的報告A Part of Myself: Survey Report of Mental Health Amongst Hong Kong Arrivals in the UK (2022) 就指出,雖然有62.0% 港人認為移民後心理健康有所改善,但亦有不少數的離散族群認為自己不能融入新社群,甚至與家庭成員亦產生罅隙https://hongkongers.org.uk/zh/2022/05/mental-survey/ 。
21 李靜君:<總結討論:在海外推廣香港研究>,《當香港研究走向全球》研討會,台灣,中央研究院,2023年12月8日。
Haut de pageTable des illustrations
![]() |
|
---|---|
Légende | 圖一:演唱《想創》時的舞台佈景——林狂想下的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dk6kTUQHws [06:15] |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transtexts/docannexe/image/2557/img-1.png |
Fichier | image/png, 2,1M |
![]() |
|
Légende | 圖二:太空艙中的林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rGSeqNSM4&t=2332s [10:40] |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transtexts/docannexe/image/2557/img-2.png |
Fichier | image/png, 664k |
![]() |
|
Légende | 圖三:演唱《流》時鋪天蓋地的氣球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erGSeqNSM4&t=2332s [33:40] |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transtexts/docannexe/image/2557/img-3.png |
Fichier | image/png, 1,2M |
![]() |
|
Légende | 圖四:網友留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5ZPTUdMMNw ) |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transtexts/docannexe/image/2557/img-4.png |
Fichier | image/png, 11k |
Pour citer cet article
Référence électronique
陳昊龍 Jacky Ho Lung Chan et 郭庭津 Jason Ting Chun Kwok, « 從隱形遊樂場到流離者的海:論張敬軒、林家謙2023年倫敦演唱會中的離散思考及想象 », Transtext(e)s Transcultures 跨文本跨文化 [En ligne], 18 | 2023, mis en ligne le 30 décembre 2023, consulté le 08 juillet 2025.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transtexts/2557 ; DOI : https://doi.org/10.4000/12u28
Haut de pageDroits d’auteur
Le texte et les autres éléments (illustrations, fichiers annexes importés), sont « Tous droits réservés », sauf mention contraire.
Haut de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