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 (Chinese version)
Texte intégral
1翻閱並編輯特刊所收到的投稿,是一次令人鼓舞和謙卑的經驗,也是一份嚴肅的責任。這個計劃源於我們之間的一次討論,香港寫作不斷演變的特色,以及 2023 年 10 月香港與散居海外的香港人之間的連續性。
2
在這些經同業評審的文章、翻譯和反思性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香港對居住在香港的人,以及因各自不同原因離開香港的人有多重要。此外,我們也發現在散居的背景下,香港的表達如何能產生豐富而有意義的內容、問題,以及關於個人的歸屬感或含矛盾歸屬感的辯論。特別是,粵語流行曲和歌詞的力量在這次最新的批判性研究中得到了深刻的探討。例如,在 Martin Law 的文章中,討論了 RubberBand 和 C Allstar 等樂團以及歌手 Joey Sham 的粵語流行曲歌詞中的現實主義。我們應如何(重新)評估香港移民獨有的散居定義與必要性?與此同時,在陳潔麗和郭建生合寫的文章中,我們從張敬軒和林志炫的粵語流行曲歌詞中,重新發現香港人離開城市後的想像空間和複雜情感。事實上,許多在香港創作的作品,現在都在香港以外的地方演出、觀賞或閱讀。香港英國電影節是另一個最佳例子。Siu 和 Wong 的文章「(Re)presenting Diaspora: A Case Study of Hong Kong Film Festival UK」揭示了香港電影節英國分會(HKFFUK)如何在 2020 年代初的壓制措施和沉悶氣氛的背景下成立,以及電影節如何反映散居海外人士的想法,將其作為電影節第二屆的主題。Siu 和 Wong的文章將電影節視為「談判散居海外的香港身份」的場所。
3
我們將對香港移民社群主題的詮釋和對話擴展至創作,產生了豐富的主題關注和批判性的觀點,作者來自英國和英國以外的移民社群,他們的個人歷史與香港有著錯綜複雜的聯繫。例如,令人耳目一新的意象和隱喻在捕捉移民城市時顯而易見。Ethan Yu 生於香港,現居美國加州,他的《紙鳥》以孫兒玩摺紙的形式展現移民的過程,‘these birds / migrating-in-the-distance-of-my-memory’ and yet ‘[t]here is a child sitting alone / in the back / of the kitchen.’ 跨立在《鯨魚墜落:黑夜不落》和蘇格蘭的北海 (‘splitting ancient ghosts of heresy/ into new ghosts of dissent’), Wendelin Law 強而有力、毫不妥協的詞彙和意象白話,從未讓我們忘記移民對香港的回憶永遠存在。即使是已故詩人梁秉鈞的詩作,也與散居海外的香港人息息相關。這些詩作是為了回應視覺藝術家 Wessie Ling 要求梁秉鈞對她的非時裝表演 Clothink/《衣想》作出抒情反應。凌現居英國,是倫敦都會大學跨文化藝術與設計教授。
4
董啟章的小說《Hong Kong Type》在某個層面上聚焦於英國傳教士在十九世紀香港所發明的活字印刷的故事,對曾敏德而言,「這本小說提供了建設性的方法,讓旅居海外的香港人思考他們散居的地方與香港文化之間的關係」。在另一個層面上,這本小說展示了英國殖民主義如何在中文出版物的製作中發揮作用。事實上,英國和英語對香港語言景觀的影響是無法迴避的。Alfred Tsang 的文章《新騷甲第》(New Saam Kap Dai) 說明,即使是如此機密的香港華語語系交織,也受到英語的影響,舊殖民地語言取代前現代文學中文,成為這種靈活、混合語言形式的後殖民地新表現。
5
粵語的使用,以及一個人對單字多義的文化敏感度,可以成為一個人熟悉程度與歸屬感的有力指標。儘管地理上相隔甚遠,粵語的運用以及個人對一字多義的文化敏感度,可顯示出個人對故鄉城市的熟悉和歸屬感。在 Michael Tsang 的《Uk Kei》中,詩人幽默而精準地探討了 「家」的各個層面,他指出了一個人對英國新家的矛盾心情,在那裡,一個人原籍的蛛絲馬跡不斷地在起作用 (“‘mate’ and ‘cheers’ pepper my daily speech / but ‘jolly’ and ‘bloody’ haven’t made the cut”) 。
6
由 Jacqueline Leung 翻譯 的 Louise Law 詩作《船鍍》中,我們會想起人們在離開時尋找建立新家園的願景:「可以胼手胝足建造分享盛載自新 / 回饋你所珍視的人們, / 遠處會永遠燃燒」正如由 Jennifer Feeley 所翻譯的黃怡的《Can We Say Our Hometown Is》一文所捕捉到的淒美景象,無可否認的是,對於散居海外的族群來說,鄉愁是一種必要與創造性的力量,藉由日常空間的喚起式呈現,來宣示或奪回他們的空間,讓那些珍貴的回憶與親情得以延續、 透過日常空間、情感物件、語言、香港本地食物(從蛋撻到燒肉炒蛋),以及其他慰藉儀式,留住並肯定自己最親密的家或曾經的家。
7
我們很高興看到這些豐富多樣且正在演變的作品,看到當代散居海外的文學作品豐富多樣的發展,這些作品都是來自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香港寫作社群。特刊裡富有洞察力的評論則審視了這些作品的歷史、語言和文化背景。在這些作品中,身份政治和家鄉的概念橫跨本地和全球的空間,既沉浸在歷史之中,又具有實驗性,一方面令人懷念歷史,一方面具有前瞻性。
Pour citer cet article
Référence électronique
Gregory Lee et Jennifer Wong, « 序文 (Chinese version) », Transtext(e)s Transcultures 跨文本跨文化 [En ligne], 18 | 2023, mis en ligne le 30 décembre 2023, consulté le 19 juillet 2025. URL : http://journals.openedition.org/transtexts/2626 ; DOI : https://doi.org/10.4000/12u2g
Haut de pageDroits d’auteur
Le texte et les autres éléments (illustrations, fichiers annexes importés), sont « Tous droits réservés », sauf mention contraire.
Haut de page